close

1997年香港房價泡沫修正,直到1999年止跌回穩。不過,2000年底全球景氣走弱,造成香港房價進一步下跌,到2003年才正式由谷底回升,當時港島中型私人住宅,每坪折算新台幣約55.5萬元,不到1997年143萬元的一半。

2003年香港房價之所以走揚,除了房價水準相較泡沫時期已經腰斬、跌無可跌之外,經濟開始復甦,也是支撐價格的因素。

但更關鍵的助力,應是當年6月香港與大陸簽訂CEPA,不僅扭轉香港產業外移的劣勢,更加鞏固了香港金融業成為亞洲區域中心的地位;隨著觀光、就業以及外來投資的成長,香港的樓市交投也愈來愈熱。

首先是,2004到2007年,每年6%至8%的高經濟成長,加強香港人買房子的能力與信心。2008年時,港島區中型住宅每坪單價已到新台幣132.8萬元,較2003年谷底上漲一倍多。

至於外圍區的新界,則由每坪36.8萬元飆漲到每坪67萬元、漲幅大約八成。不僅反映出CEPA簽訂後的房市榮景,也反映出中心區段價格水準「強者恆強」的走勢。

後CEPA時代的香港經濟及房市的榮景,也讓台灣對於ECFA寄予厚望。

台灣房市能否複製香港經驗,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蘇啟榮分析,香港簽訂CEPA時,房市剛好處於景氣谷底階段,房價基期低,漲幅就格外明顯。

再者,簽署CEPA後,香港成為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跳板,不僅帶動當地辦公大樓租金上揚,也為住宅市場帶來購買力強的買方,加上香港資金進出容易,當地房市也成為國際資金偏好的投資標的,進而推升當地房價;可以說「國際化」才是香港房市榮景的關鍵。

至於所謂的「陸資」,香港則是在簽訂CEPA後三年,才明顯看到陸客買樓的身影出現,中間經過一段醞釀與磨合的時間。

蘇啟榮表示,兩岸開放題材在2008年選後,已先產生一波預期效應,加上現階段北市房價基期已高,因此ECFA簽訂後的影響,應該會是「先經濟、後房市」。

過程中,飯店、辦公大樓、店面等商業不動產,將比住宅產品先受惠,尤其是辦公、店舖的租金價格行情,在空置率減縮之下,勢必有上揚空間。而商務住宅、甚至豪宅市場,也有一定的買氣可期。至於北市辦公室的空置率及租金水準,將是衡量ECFA效應的絕佳指標。

資料來源: udn房市情報     回首頁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l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